綿陽家政保潔之五十三--德國哲學中除了觀念論似乎沒有其他選擇
到了19世紀中期,德國哲學中除了觀念論似乎沒有其他選擇。世界由觀念構成,是否世界因此就是虛幻的(如叔本華),或者是超驗客觀的(如康德),或者甚至是絕對精神(如黑格爾)?之后,一個人打破傳統信仰大步進入德國哲學界,此人就是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他首先以一部嚴厲批判基督教的著作而獲致罵名。費爾巴哈務實的唯物論可以用他的一句名言(而且是聲名狼藉的雙關語)來概括:“你吃什么就是什么”(" Man ist wasMan isst" )。關于世界的觀念構成就到此為止。一個哲學家晚餐所吃的,以及更普遍的,一個人的身體如何應對世界,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觀念僅僅是其必然結果。
黑格爾于1831年去世后,他的哲學連同費爾巴哈激進的新唯物主義,為新一代政治叛逆的學生提供了靈感,他們在黑格爾“辨證法”的費爾巴哈式解釋巾探詢到了理解歷史石家莊搬家和政治沖突之路。這些青年唯物主義黑格爾派中著名的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 ),他以浪漫主義詩人和好辯的記者開始了其事業,但是之后轉而改造黑格爾的觀念辨證法,并形成關于經濟力量的理論。在黑格爾的世界中,絕對精神被生產力所取代。觀念的沖突被相競爭的社會經濟階層所取代。
馬克思告訴我們,歷史總是充斥著“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沖突。古代世界的主一奴關系和封建時代的莊園主與農奴就是這種情況。在現代工業時代,變成了所有者或者“企業主”與工人之間的沖突.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沖突。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表明的.思考方式或生活方式會由于其內部的矛盾而失敗,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那種造成少數富裕工業家與大量遭到剝削的工人之間斗爭的生活方式—也會由于其內部矛盾而崩潰。終.馬克思預言,這種崩波將導致“無階級社會”,在這一社會中工作和報酬將會公平分配,沒有人受到剝削,也沒有人會被剝奪財產。
馬克思的烏托邦終將變成在世界上具影響力的意識形態之一即使是在20世紀90年代所發生的世界范圍的共產主義崩潰之后,它仍舊幸存下來。不管人們怎么比較馬克思主義者的夢想和由亞當。斯密所確立的自由企業系統(而且人們不應低估這兩者之間偶然的一致性一一例如,都承認人類勞動的固有價值.也都輕視壟斷者),世俗的經濟世界和更具有動態性的唯物主義概念,都已經清晰地找到了它們的哲學之路。
http://www.hzpetfair.com/ea3w/za9-5.htm
|